2024-03-07 艺术展览
临摹敦煌
敦煌石窟保存有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洞窟700多个,壁画45000多平方米,彩塑2000多件。 它们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。 它展示了中国艺术千余年的发展历程,尤以五朝以前的艺术文物最为珍贵。 张大千是全面整理、传授、研究、继承和弘扬敦煌艺术的先驱之一。
1938年张大千旅居成都时,好友严敬斋多次向他描述敦煌石窟中魏晋隋唐时期的珍贵壁画,直接促使张大千产生了游览敦煌的愿望。 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寻古代艺术的面貌,从中汲取创作养分,通过临摹将珍贵的艺术呈现在千里之外的大众面前。 从1941年春末到1943年两年零七个月,张大千首次对敦煌石窟进行了编号,共309个洞窟。 他是第一个完成这项工作的中国人。 张大千之子张新之,画家孙宗伟,油工窦占标、李复,喇嘛画家昂吉、格朗、三芝、夏无才郎、杜杰林彻,好友谢稚柳,侄子张必德,弟子肖建初、刘礼尚等参加依次。 来到了画敦煌壁画的工作。 他们被分成三组,两组临摹,一组对画布进行加工准备颜料。 我们今天看到的临摹作品,一定是张大千共同努力的结果。 当然,他是其中的灵魂人物,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 他们主要采用先用玻璃纸描出轮廓,然后用阳光照射原稿并用颜色标记的方法。 在形象和笔触上,他细致地描绘了壁画的形象,并试图用自己的推论来还原复制品中因时间流逝而产生的色彩变化。 期间共获得276册,涉及佛像、菩萨造像、佛陀生平故事、法图、经图、施主人物、藻井装饰图案等多种题材。
临摹敦煌的经历给张大千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。 人物更加饱满生动,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,色彩浓郁端庄。 作品更多地具有专业画家的细致技艺和丰富的风格,与朴素的文人画风格拉开了距离。 这些作品曾于20世纪40年代和1950年代在兰州、成都、重庆、日本东京、法国巴黎等地展出,为世界了解敦煌艺术的伟大成就提供了机会。
上一篇:中国书法作品意境探析